父母應該經常關心孩子,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滿足他們的需求,并與他們建立親密的感情紐帶。這有助于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支持,從而建立更健康的家庭關系。
作為一名幼教工作者,同時也是一位正面管教雙講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和國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我多年前便決心深入研究教育領域,我看到了許多家長因不懂如何正確教育孩子,而對孩子采取嚴厲的態度,這種教育方式令孩子備受傷害。我舉辦家庭教育講座,分享教育理念,為眾多家庭提供幫助。
不久前,我親眼目睹了一個幼兒園門口的場景,一位母親對她的女兒反復叮囑要多喝水,但結果卻出乎意料。女兒立刻哭了起來,而母親的言辭變得威脅和恐嚇:“你不喝水會得病的,你想去醫院打針嗎?你今天再不多喝水回家我打你。”孩子被嚇得更加哭得傷心不已。
在幼兒園門口,老師們見到這一幕,迅速安撫孩子,帶領他們進入班級。老師向孩子的家長解釋,每天都會提醒孩子多喝水,但尊重孩子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這位母親仍舊表現出憤怒,堅持認為打孩子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立刻走上前,試圖勸解這位母親,強調不應該對孩子采取打罵的方式,而應該通過溝通建立親密關系。這一舉動打開了家長的心扉。
這位母親訴說:“我女兒總是不聽話,我好好和她說她就是不聽,打她她才會服從。有時候,真的會被她氣得很難受。我們小時候不聽話父母不也是這么打的嗎?教育孩子難道非得打嗎?”她的話讓我明白,她的行為重復了她童年時的痛苦。
一、父母的行為受到童年的影響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常常模仿他們童年時父母的行為。心理學家薩提亞指出,每個人與原生家庭都有著緊密的聯系,這種聯系會深刻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許多父母不自覺地將自己童年時的經歷復制到養育子女的過程中,這是一種本能的行為。
例如,一些父母會用強迫的方式強行喂養孩子,即使孩子已經不愿意進食。他們可能自己也是在這種方式下長大的,認為這是正確的做法,以此來保護孩子。父母的養育模式會持續傳承,導致他們不自覺地重復童年時的經歷。
二、父母童年的悲劇總在孩子身上重演
不幸的童年經歷往往在成年后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讓我們以李雪琴為例,她的童年并不幸福,父母離異、感情挫折、抑郁癥等問題交織。她在家庭中經歷了許多困境,而她的情感發泄對象往往是她的女兒。
李雪琴在童年時學會了成熟和遷就,她盡量讓母親的情緒好轉,以減輕家庭緊張氣氛。這使她的性格變得敏感,不斷遷就他人,努力尋求他人的認可。她的抑郁癥也在成年后爆發,她從未得到過足夠的關愛和理解。
離異家庭中,父母若不能妥善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往往會將負面情感發泄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卻無法有效宣泄自己的情感,最終可能導致抑郁癥等問題的出現。這正是原生家庭對孩子產生的不良影響。
父母經常采取體罰的教育方式,孩子長大后通常會出現兩種反應:一是繼續打自己的孩子,模仿父母的行為;二是與父母的教育方式背道而馳,害怕自己將來也成為同樣嚴厲的父母。這是一種試圖打破惡性循環的努力。
三、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
要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父母需要將童年中積極的方面傳遞給孩子。以下是一些方法:
1.允許自己評判父母:
父母應該允許自己對自己的父母行為進行客觀評價,理解他們也有不足之處。這有助于釋放內心的情感壓抑,減輕心理創傷。
2.糾正自己為人父母的行為:
父母要時刻審視自己的行為,確保不將負面的童年經歷復制到養育子女的過程中。重要的是要以孩子的需要為依據,而不是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
通過以上方法,父母可以超越原生家庭的影響,創造一個幸福的童年,讓孩子不再承受與父母童年相關的負面情感。這有益于孩子的成長,也有助于家庭和諧與幸福的構建。應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到快樂、溫馨的童年,遠離不健康的教育方式。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18-4459-0.html父母想走出原生家庭循環 讓孩子幸福 需要這樣與童年和解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