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分離焦慮是正常的發展階段,而媽媽在面對寶寶的分離時,采取正確的告別方式和提供高質量的陪伴是緩解分離焦慮的有效方法。通過建立信任感和安全感,寶寶可以更好地適應媽媽的離開和回來,從而建立健康的依戀關系。
一位名叫小檸的媽媽最近面臨一個困擾,她剛剛開始上班,而她的寶寶在她離開的時候總是哭個不停。這讓小檸非常苦惱,她感覺自己的寶寶變得越來越黏人,甚至連上個廁所都讓寶寶哭鬧不止。這種情況讓小檸感到矛盾,一方面她享受被寶寶需要的感覺,另一方面她也渴望一點屬于自己的時間。
1. 寶寶不讓媽媽離開是正常的分離焦慮
寶寶不讓媽媽離開,實際上是一種正常的分離焦慮,這是嬰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階段。通常在7個月左右,寶寶會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媽媽不是一體的,這時分離焦慮就會出現。寶寶會覺得媽媽一離開就消失了,因此哭鬧是他們表達不安的一種方式。這個階段大約持續到1-3歲,隨著寶寶認知和行為能力的提升,分離焦慮會逐漸減輕。
2. 分離時,寶寶哭是正常的
寶寶在分離時哭鬧是正常的,而不哭反而可能是一種不安全感。心理學上將嬰兒與撫養者之間的情感連接稱為“依戀”,寶寶哭鬧其實是在表達對媽媽的思念和對安全感的需求。根據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測驗,分離焦慮會表現為安全型、回避型和焦慮-矛盾型,而安全型是最健康的依戀關系。
3. 告別方式和分離焦慮的關系
一些不恰當的告別方式可能加劇孩子的分離焦慮。比如,偷偷溜走、騙孩子“媽媽只走一會兒”、情緒低落等都可能讓寶寶感到不安。正確的告別方式包括幫助寶寶認識“客體永存性”、鄭重地告別、給孩子一個儀式感、回來后高質量的陪伴等。
4. 幫助寶寶認識“客體永存性”
通過小游戲,幫助寶寶認識“客體永存性”,即媽媽離開了但并沒有消失。可以進行類似“躲貓貓”游戲,或者在平時的生活中短暫分離來培養寶寶對媽媽回來的信任感。
5. 鄭重地和孩子告別
當寶寶1歲左右時,每次離開都要鄭重地和孩子告別,告訴孩子你要去哪里、干什么、什么時候回來。建立分別儀式,讓寶寶知道媽媽會回來的,增加孩子的安全感。
6. 出門前給孩子一個儀式感
在離開之前,可以和寶寶有一個小儀式,例如告訴寶寶你要上班了,但現在可以給他講一個他喜歡的故事或者玩一個他喜歡的游戲,緩沖寶寶的情緒。
7. 回來后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回來后,給寶寶一個熱情的擁抱和親吻,專注地陪伴寶寶玩一段時間,讓寶寶感受到媽媽的愛。高質量的陪伴能夠讓寶寶感到滿足和安心,減輕分離焦慮。
8. 提升其他看護人的陪伴質量
除了媽媽外,家庭其他成員的陪伴質量也很重要。應該滿足寶寶的各種需求,包括精神上的需求,讓寶寶感受到家庭的溫馨和快樂。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18-29750-0.html媽媽一離開寶寶就哭怎么辦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孩子寫作業拖拉注意力不集中怎么辦
下一篇: 做高齡產婦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