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亂世之初,公孫瓚曾盛極一時,但轉眼之間,就迅速敗亡,個中原因,值得深思。
盛極一時的公孫瓚公孫瓚最囂張的時候,他曾以為:天下事可指麾而定!
這個想法,確實很狂,但公孫瓚也不是毫無底氣!
軍力強:
兩個事情,可以說明公孫瓚軍力的強大。
1、公孫瓚曾在渤海以2萬步騎兵大敗來勢洶洶的10萬青徐黃巾!斬首數萬,俘虜7萬!
擁有騎兵優勢,是古代所有將領的夢想!
而這支被公孫瓚輕松擊敗的黃巾,隨后退入了兗州。
在兗州,劉岱、鮑信、曹操用盡了洪荒之力,才勉強擊敗、收復了他們!(兗州刺史劉岱戰死,濟北相鮑信戰死,曹操在挫敗黃巾后,有條件收編之)
2、公孫瓚在即將敗亡時,還能夠讓公孫續調來5000鐵騎救援!
而官渡之戰前,曹操曾感慨:他的馬鎧不足10具,袁紹有300具!直到渭水之戰時,早已統一北方的曹操才有條件帶鐵騎5000列十重陣!
漢末亂世之初,群雄并起,雖然個個名頭都很大,但實際上,大多數諸侯所仰仗的,都是內地的軍隊。這些軍隊雖然經歷過黃巾之亂,有一定的戰斗力和戰斗經驗,但比起常年在邊疆廝殺的邊軍來,還是稚嫩了一下。
當時,真正擁有強大邊軍的軍閥只有3個:整合了涼并邊軍(常年進行漢羌戰爭)的董卓、長沙孫堅(漢末的湖南蠻造反,進行過漫長、艱苦的戰爭),以及幽州鐵騎的劉虞、公孫瓚(當時尚未公開決裂)。
劉秀,正是依靠幽州的漁陽突騎起家的。
其中,公孫瓚所擁有的騎兵,正是當年劉秀橫掃天下的漁陽突騎!
影響范圍大:
除了實際軍力,公孫瓚可以影響的范圍,也幾乎涵蓋了半個北方。
幽州,公孫瓚起家之地。盡管他與劉虞已經漸行漸遠,但兩人仍然保持合作關系;
青州,公孫瓚以田楷、劉備經營,一度占據優勢;
劉備、關羽、張飛、趙云,都曾是公孫瓚部下。
冀州,公孫瓚一度深入到了界橋,離袁紹的大本營鄴只有一步之遙;
兗州,公孫瓚的部將范方率軍支援劉岱,影響極大。在袁紹與公孫瓚決裂后,袁紹甚至只能以妻子為人質來爭取劉岱的支持。
盟友強:
公孫瓚與袁術、陶謙為盟友,互相支持。
而這兩位,都是當時最強的勢力之一。
袁術,四世三公,比袁紹名位還要正,政治影響力巨大。同時,他手下的孫堅,更是關東諸侯中唯一能與董卓扳手腕的強軍!
陶謙,在徐州也地位穩固;他所率的丹陽兵也稱天下精銳!
丹陽兵,天下強兵。曹操、孫策,都以他為起家之本。
因此,公孫瓚“以為天下事了指麾而定”,是有底氣的!
極盛之下的危機可是,表面強大的背后,卻隱藏著深深的危機!
1、影響雖大,基礎不穩。
公孫瓚雖然影響了半個北方,但嚴格意義上,他幾乎沒有一片靠譜的根據地!
雖然他牛氣沖天,一口氣任命了青州、冀州、兗州刺史,但他卻沒有一處真正“到手”。
即便是他所在的幽州,也只能算是劉虞的地盤!
在幽州治所薊城,他只能筑小城別居。而劉虞卻在薊有10萬大軍!同時,該地的漢胡人心,也偏向于劉虞!
2、盟友看起來厲害,卻迅速掉鏈子!
袁術、陶謙在曹操的打擊下,迅速掉鏈子。
袁術很強。但是,孫堅死后,他缺乏將才。因此:袁術先是被劉表擠出富庶的南陽,又被立足未穩的曹操一頓暴揍,接連敗北!
陶謙雖然擁有強大的丹陽和富庶的徐州,但手下將領都是曹豹之類的人物。在曹操來犯時,完全不是對手,只得伸手找公孫瓚的部下田楷、劉備求援!
可以說,這兩位看起來很牛的盟友,不但幫不上忙,還需要公孫瓚來帶!
3、軍力雖強,后勁不足!
軍力再強,沒有穩定后方,也是越打越弱。
公孫瓚的軍隊還是很強的。但是,由于沒有穩固的基地,因此,補充不易。
因此,在與袁紹的競爭中,盡管互有勝負,但漸落下風。
致命的休戰期提到公孫瓚與袁紹的角逐,界橋之戰是繞不過去的一個分水嶺。
界橋之戰的詳細情況,小編在之前的文章中做過分析,不再贅述。
不過,即便是界橋之戰后,公孫瓚也并未落入下風,他在與袁紹的連番激戰中,互有勝負。
直到:朝廷調解,雙方休戰!
讓公孫瓚徹底落入下風的,正是這致命的休戰期。
外線:形勢徹底逆轉
休戰后,袁紹支持南面的曹操(如派遣朱靈率軍支援)擊敗了袁術、陶謙,穩定了兗州、打殘了徐州。
此后,徐州直接“易幟”!
公孫瓚的老同學、老部下劉備,在接手徐州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寫信給“盟主”袁紹,主動示好!
劉備對袁紹示好,使公孫瓚失去一盟友。
袁術呢?
在被曹操打敗后,割據淮南,不要說支援公孫瓚了,就是曹操都不太敢惹。
內部:殺劉虞引發的災難
對公孫瓚來說,之前和袁紹的界橋之敗不致命,但對劉虞的“勝利”卻足以致命!d
劉虞不會打仗,丟人,帶了10萬人,都給公孫瓚弄死了!
可是,劉虞神的人心,而公孫瓚在對烏桓、鮮卑的問題上是“鷹派”!因此,劉虞一死,烏桓等族紛紛起兵,擁立劉虞之子劉和,反抗公孫瓚!
更嚴重的是:或許是忌憚袁紹在士族中的影響力,公孫瓚重用商販,打壓士族,因此,影響力巨大的士族紛紛起兵,聯絡烏桓、劉和,一起反對公孫瓚!
沒奈何,公孫瓚只得退出薊城,退到易。
因此,表面上,公孫瓚打敗劉虞,獨霸幽州,實際上,他的形勢更嚴峻了!
有時,勝負取決于休息得好不好!
經過休戰期,袁紹實力逐漸強大,公孫瓚四處失火,雙方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逆轉!
消極保守,坐以待斃經過連番打擊,當初"以為天下事可指麾下而定“的公孫瓚,進入了另一個極端:消極保守!
兵法說百樓不攻嘛,我就修樓櫓千重!
公孫瓚在易修圍塹10重,塹力修筑高五、六丈的京臺。同時,他還一口氣儲備了300萬斛糧!
猜忌部將,高度“集權”。
公孫瓚也知道,“堡壘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因此,他屏退左右,只讓婢妾傳達命令!
公孫瓚部署完畢,“等我吃完了這300萬斛糧,天下事就有眉目了!到時,我再出來玩!”
公孫瓚想以工事來擊退袁紹。
袁紹當然沒耐心等他吃完這300萬斛糧食,帶兵來打!
不救援
面對袁紹的進攻,公孫瓚的思路十分清奇:不救援!
各位!你們要是都等著我來救援,怎么發揮你們的主觀能動性呢?好好干!靠自己!
于是,孤立無援的各部,或者投降,或者被擊敗,外圍一個個淪陷了!
走不出去,坐以待斃
袁紹軍一路進擊,直逼城下。號稱百樓不攻的公孫瓚坐不住了!
他的企圖是:派公孫續去聯絡黑山賊,自己率起兵出城,襲擊袁紹后方!
可是,親信關靖出面阻止了:您近來一直都在用婦女傳達命令,再看看城外那些孤立無援或死或降的軍隊,城中誰肯效死?只怕你一出城,這里就崩潰了!
看來,坐久了,腳會發麻,想走也走不動了!
消極防御,無法發揮騎兵優勢,實在可惜!
公孫續倒是帶來了5000鐵騎!可惜,袁紹掌握了公孫瓚的情況,假傳信號!
公孫瓚喜沖沖出來里應外合時,中了埋伏,大敗而回!
出不去了!
地道破城,兵敗身死。
走不出去,那千重樓櫓靠得住嗎?
袁紹說:挖地道!
袁紹軍的地道一口氣挖到了公孫瓚樓下!隨后,他們破壞地基,在地道中鳴起鼓角,發起進攻!
公孫瓚軍聽得地下傳來鼓角聲,以為是鬼神來攻,一片大亂!袁紹軍趁勢猛攻!
完了!公孫瓚自焚而死!
公孫瓚的敗亡,在于他雖有文武之才,可戰之兵,卻缺乏對社會、人心的洞察力。
他自恃強兵,以為天下事可指麾而定,卻不知深根固本。結果,經不起挫折,越打越弱!
他自以為除掉劉虞便可獨霸幽州,卻不知人心向背。結果,劉虞死,幽州反!
他以為啟用商販就可以削弱士族影響力,卻不知當時的社會,大族根基深厚,是最有能量的一群人!結果,士族皆反,公孫瓚孤立無援!
他以為不去救援,將士就會奮勇作戰,卻不知人心易變,沒有人能忍受被拋棄!
他以為憑借千重樓櫓可以退敵,卻不知百樓不攻的古訓發生在攻堅手段匱乏的春秋時期!時代已變!結果,自己的騎兵優勢無法發揮,反而困守孤城,坐以待斃!
勝者,未必是最能打的,也未必是最聰明的,但是,一定是能夠深刻洞察社會形勢、了解人心者!
與君共戒、共勉!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10-8654-0.html強大的公孫瓚,為何迅速敗亡(強大的公孫瓚為何迅速敗亡)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