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大詩人陳子昂在登上北部邊塞的幽州臺時,遙望四野,傷時懷古,寫下了那首震古爍今、撼動人心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殊不知,陳子昂在登臺前后所經歷的那場戰爭和這首名詩一樣有著令人深感震撼、永世難忘的力量,而其中的某些小細節卻又讓人忍俊不禁,啞然失笑。
nBz28資訊網——每日最新資訊28at.com
陳子昂
話說公元696年,大唐(嚴格說是大周,因為當時在位的是女皇武則天)東北邊境的契丹族地區發生災荒,百姓食不果腹,流離失所,急需中央和地方政府撥糧賑災,但是,當時唐政府正在集中精力對付吐蕃的侵犯,而營州(治所在今遼寧朝陽)都督不僅對災情漠不關心,還照常征收賦稅,奴役邊民,在這種情況下,某些野心家打起了反唐自立的大旗。
契丹的一個部落聯盟首領,松漠都督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任命他的大舅子孫萬榮為大元帥,向臨近的營州和崇州發起了大舉進攻。營、崇二州相繼陷落,主將被殺,軍民遭難。
消息傳到東都洛陽,女皇武則天大為震驚,隨即派遣曹仁師、張玄遇、李多祚、麻仁杰等二十八員大將率兵征討契丹叛軍。
同時,為了一泄心頭之恨,也為了詛咒叛臣,武則天下圣旨把李盡忠和孫萬榮的名字分別改為“李盡滅”“孫萬斬”。
八月底,曹、張、麻三將所率軍隊在黃獐谷(今河北遷安一帶)中了李盡忠的誘敵深入之計,幾乎全軍覆沒。此后,李盡忠故技重施,又給唐軍造成了重大損失。
在這種情況下,大詩人陳子昂跟隨建安王武攸宜奉命來到了戰爭前線。武攸宜是武則天的娘家侄子,太平公主丈夫武攸暨的堂兄,陳子昂在他的幕府中擔任參謀。
陳子昂滿懷報國之志,渴望建功立業,但武攸宜卻并非胸有韜略、知人善任之人。在武攸宜的錯誤指揮導致前鋒受挫后,他便只是敷衍觀望,不敢再次出戰了。陳子昂主動請纓,要求帶領一支軍隊上陣殺敵,武攸宜卻因為他“素是書生,謝而不納”,報國心切的陳子昂幾天后二次請戰,竟然激怒了武攸宜,被削去參謀之職,降為軍曹。
陳子昂壯志難愁,悲憤難抑,在日落黃昏時分,獨自一人登上了幽州臺,燕昭王當年招賢納士復興燕國的地方,這才有了流傳至今的《登幽州臺歌》。
nBz28資訊網——每日最新資訊28at.com
登幽州臺歌
不知是武則天的詛咒起了作用,還是純粹屬于意外的巧合,李盡忠在這個兩軍對峙的關鍵時刻竟然染上了重病,而且很快就死了,契丹軍一時間士氣低落,人心渙散,只好暫時撤退。
為了盡快解決契丹人的叛亂,武則天又派出了名將王孝杰和蘇宏暉率領的十萬大軍。
然而,興奮過度的武則天忽視了這個事實——雖然“李盡滅”死了,但“孫萬斬”還活著,而且后者比前者野心還大。
孫萬榮也是個不好對付的角色,面對強敵,他臨危不亂,想出了兵分兩路的對敵之策,這邊用誘敵之計將求勝心切的王孝杰的精銳前鋒包圍在東硤石谷,那邊派兵把隨后趕來的蘇宏暉大軍攔在峽谷之外。最終,寡不敵眾的前鋒部隊幾乎全部為國捐軀,主將王孝杰墜崖殉國。
大獲全勝的孫萬榮隨后展開了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他把軍隊分成三部分,戰斗力不夠強的兵士們跟隨他妹夫乙冤羽在后方修建新城,同時負責保護老弱婦幼;一部分精兵良將由他親自率領,向武攸宜駐守的幽州(今北京天津交界處)發起進攻;另一部分在別帥(即副元帥)何阿小、駱務整的帶領下南下入侵現在的河北中部一帶。
為了造成更大的聲勢,獲取更大的戰果,孫萬榮還派出五個使臣去聯絡西邊的后突厥的墨啜可汗,希望和他聯起手來搶占大唐的土地、人口和財富。
nBz28資訊網——每日最新資訊28at.com
孫萬榮
孫萬榮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他的使臣們在路上走散了,三個先至,兩個后到;他更沒想到的是,他們帶給墨啜可汗的是截然相反的消息,這個事件足夠可笑,產生的結果則著實可悲。
先到的三個使臣告訴墨啜:“我契丹已破王孝杰百萬之眾,唐人破膽,請與可汗乘勝共取幽州。”墨啜聞言大喜,以緋袍賜之。后至的兩個使者見墨啜有責怪之意,嚇得把李盡忠已死、唐軍主力猶存以及契丹軍的動向全盤端了出來。墨啜這時才知前三個使臣企圖騙他出兵,大怒之下將三人殺死,把緋袍改賜給后兩個使臣。
墨啜得知契丹后方空虛的消息后改變了主意,決定發兵進攻契丹新城,先撈一筆大財再說。新城在被圍三天后陷落,墨啜擄走了城里的所有人口和物資。
后院失火的噩耗傳到孫萬榮軍中時,軍心登時散了,因為很多契丹兵將的家人都在被突厥擄走的民眾之內,在這種情況下,被迫和契丹人一起作戰的奚族將士悄悄站到了他們的對立面。
唐軍大將楊玄基注意到了孫萬榮有撤退的動向,就抓住時機向敵人發起了進攻,奚族兵將則趁勢退出并順手給了契丹軍一擊。腹背受敵的契丹軍被打得狼奔豕突、死傷慘重、丟盔棄甲、狼狽不堪的孫萬榮眼見兵敗如山倒,大勢已去,只好帶著身邊的幾千精銳騎兵拼命突圍而出,一路向東奔逃。
在逃回契丹故地的路上,孫萬榮又遭遇了唐軍另一驍將張九節的阻擊。張九節根據已經獲得的軍事情報,在孫萬榮可能經過的地方排兵布陣,以逸待勞,把敵軍的精銳騎兵打得人仰馬翻,滿地找牙,幾乎全軍覆沒,最后只有孫萬榮帶著幾個親兵親將僥幸逃脫。
在各路唐軍的圍追堵截之下,孫萬榮身邊的兵將越來越少,當他逃到潞水(今京津冀交界處的潮白河)東面的一片樹林,停下來喘口氣時,才發現跟在身后的人已經屈指可數了。眼見得自己前無退路,后有追兵,上天無徑,入地無門,孫萬榮不由得暗自哀嘆:“今欲歸唐,罪已大。歸突厥亦死,歸新羅亦死。將安之乎!”他的這聲嘆息讓他身邊的奴仆徹底心理崩潰了,他們絕望地殺死了曾經的主人,帶著孫萬榮的腦袋向唐軍投降。
見到“孫萬斬”的頭顱,女皇武則天方才大大地出了一口惡氣,余怒未消的她下令把這個叛賊的腦袋掛在四方館大門上示眾多日以儆效尤,四方館就是大唐朝廷接待周邊民族和國家使者的官方機構。
大詩人陳子昂經歷的這場慘烈戰爭至此終于畫上了一個沉重的句號……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10-636-0.html陳子昂登幽州臺歌是什么詩(陳子昂最凄涼的一首詩)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