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銅川:用“繡花功夫”織牢防汛“安全網”
“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期,山雨欲來,防汛形勢如何?將采取哪些應對舉措?市水務局聞“汛”而動,向“雨”而行,打好防汛“主動仗”,織密防汛“安全網”。
預警升級:從“人防”到“智防”的精準突破
山洪防御,一直是銅川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與難點所在。銅川地處陜北黃土高原和關中平原過渡帶,七成面積為川道,地形復雜,山洪災害危險區多達176處,極高風險區10處,高風險區45處,涉及1.44萬名群眾。
7月26日,在耀州區照金鎮秀房溝,河道巡查員安廣廣的手機不時響起預警提示音。這條全長10公里、流域面積50.9平方公里的河道,串聯著秀房溝景區、秀房溝煤礦、薛家寨景區和田峪村四個山洪災害防御主體,是全市176個山洪災害危險區中的重點防控區域。
“現在預警信息能精確到戶,有了這個,我們就像多了雙‘千里眼’。”安廣廣指著手機上的山洪監測APP說。耀州區水務局局長安太平打了個比方:“就像中醫‘治未病’,雨還沒下,‘防御網’已經張開了。”
“我們手機上能收到水利、氣象、應急等部門的提示短信,落實臨災預警‘叫應’機制,明確關鍵環節責任人,當雨量達臨災預警值,或者夜晚風險隱患難以研判時,一律實施轉移。”安太平說。
這套由省水利廳創新提出的“雙預警、雙叫應、雙轉移、雙反饋”機制,實現了從“市—縣—鎮—村—組”的五級聯動,確保預警信息穿透“最后一公里”。
據市水旱災害防御中心主任楊會蒲介紹,今年全市已發布防御提示信息2285條,提前轉移群眾159人,排查整治隱患64處,開展防汛演練134場次,實現了“零傷亡”,讓預警響應形成閉環。
科技賦能:構建防汛“智慧大腦”
暴雨來去匆匆,如何讓數據“跑”在洪水前?7月29日,走進市山洪災害監測預警中心,巨大的電子屏上,70個監測點像星辰般閃爍。工作人員輕點鼠標,63處山洪溝道的實時畫面即刻呈現。“一網統管”構建山洪災害風險實時監測監控數據庫,為預警提供關鍵依據。
“洪水來了!快撤!”6月24日的全省山洪災害防御景、礦、村聯防聯動演練現場,預警員馬小軍在新型終端上一按,溝內7個高危點同時響起警報。
參與演練的村民王茂林說:“以前總覺得山洪離我們很遠,通過演練才知道提前撤離有多重要,也清楚了該往哪里跑、怎么避險,撤離路線就貼在我家門后,連幫扶干部電話都印在上面。”
“作為生產企業,地處山洪災害危險區,感謝市水務局為我們安裝的山洪災害水位報警器,為礦井安全生產保駕護航。”在秀房溝煤礦,山洪防御責任人張野感動地說。
“過去叫應要層層打電話,現在‘云喇叭’直接到戶。”楊會蒲介紹,市水務局在照金鎮建設了2處山洪災害多要素監測站,建設了三維可視化淹沒預演模型,構建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為溝口67戶居民安裝入戶報警設備,打造了集監測、預警、調度于一體的智慧防汛系統。全市水旱災害防御平臺還融合了氣象、水文、水務部門的監測資源,初步實現了調度指揮自動化、信息化和規范化,整體監測預警水平處于全省前列。
責任閉環:織密群防群控網絡
在印臺區陳爐鎮,山洪災害危險區每戶群眾門前都貼著一張“明白卡”,每張明白卡都標注著四個責任人:行政責任人、監測預警責任人、轉移避險責任人、安置管理責任人,就像給每個危險區上了四道保險。
“我們緊扣‘誰組織、轉移誰、何時轉、轉何處、不擅返’五個關鍵環節,確保暴雨來臨時,每名群眾都知道往哪跑、跟誰走。”副鎮長薛曉波說。
今年汛期來臨之前,我市逐級落實361名河湖庫壩責任人,266名特殊人員“一對一”幫扶責任,建立3300余人的包保干部隊伍,組建21名專家和33名黨員突擊隊組成的應急力量,共同織就群測群防大網。
7月26日11時37分,北洛河洪水洪峰從延安洛川縣交口站咆哮而來,以最大流量2630立方米/秒,平穩過境銅川宜君縣吉士堡,這就是對銅川各級政府和相關部門、沿岸群眾防御能力的一次現場檢驗。
“防汛備汛要像繡花一樣精細。”市水務局局長黨組書記、局長何建平表示,“將扎實推進山洪溝防洪工程體系和山洪災害防御非工程‘四預’體系建設,圍繞山洪災害防御‘范圍全域化、對象清單化、預警精準化、管控規范化’的目標要求,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02-35098-0.html銅川:用“繡花功夫”織牢防汛“安全網”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