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到,有一天,我竟然會在戲臺前流連忘返。”8月25日晚,來自重慶的“00后”游客王筱瀟一身秦腔花旦裝扮,在鐘樓腳下有著111年歷史的西安易俗社中,沉浸式感受這里最新推出的秦腔夜游文旅體驗項目“易俗社·梨園夜”。
一聲秦腔,唱出的是壯闊正聲,留下的是余韻無窮——新的生活需要新的審美風尚和新的觀演關系,這激發了創作者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作為,曾是世界“三大古老劇社”之一的西安易俗社,在城市文化熱土之上不斷開拓戲曲藝術表達、傳承新境界,展開擁抱“Z世代”的多樣青春探索,成為新時代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西安“老樹發新枝”創新潮涌的生動縮影。
開辟演出新路徑
方寸“小舞臺”拓展為多元“大舞臺”
夜空下的易俗社庭院你見過嗎?這里有讓人意想不到的精彩:包拯、孫悟空、鐵扇公主、哪吒、李白、岳飛……一位位秦腔戲曲中的人物走下戲臺,與大眾挽手“走進”五彩斑斕的戲曲畫卷。酣暢淋漓的大秦之腔、美輪美奐的翩躚樂舞背后,是這座百年劇社積極擁抱青年群體、拓寬戲曲藝術傳播邊界路徑的行動。
今年8月,西安易俗社推出了全國首款以秦腔文化為載體的秦腔夜游文旅體驗項目“易俗社·梨園夜”,探索“戲曲+旅游”新模式,開辟“戲曲+體驗”新路徑。
夜游猶如一場“秦腔嘉年華”,游客可以穿上戲裝,沉浸式觀演。每走一步都是歷史,每幕場景都是“易”韻悠長——易俗社百年海棠樹下,“一馬砍倒三馬顛、還我河山抗倭頑”,“岳飛”唱響一代愛國英雄的浩氣長歌;步入“唐梨園”環節,《李白長安行》的片段演出,在秦腔聲中將千年前的歷史故事娓娓道來;最吸引游客觀眾的,莫過于秦腔技巧的展示與互動體驗——吹火、長綢、刀槍對打……眼見近在咫尺的演員們身姿時而柔美如輕燕,時而剛柔并濟果斷爽利,不少觀眾在觀看演出后,儼然已經成為秦腔藝術的“粉絲”。
“水袖表演分為拋、捉、抖、揚、繞、翻、纏、抓、沖……每一個步驟都做到,那這個水袖就舞得漂亮了!”欣賞完演出的王筱瀟,在接受易俗社演員的“現場輔導”體驗時,呼喚同伴趕緊給自己錄個小視頻,“等會兒就把我這個新學的‘絕活兒’發到朋友圈。”
在易俗社工作人員、“易俗社·梨園夜”策劃者之一的蒲國偉眼中,這正是活動希望實現的理念之一,“當代觀眾對戲曲藝術的觀賞需求,正在從傳統的方寸小舞臺走向沉浸式演出空間。多場景、多樣態、多風格的演出形式,能夠結合當下年輕人的審美興趣和關注熱點,讓戲曲藝術走出單一演出空間,回到日常生活,我們希望通過更多探索和創新演出形式,讓秦腔觸及更多人,在多樣態觀演關系中,讓更多人了解秦腔、喜愛秦腔,繼而參與到秦腔的創作與演出、傳承與傳播中去。”
老非遺“擁抱”新IP
“秦腔girl”背后有“雙創”新思路
與時代挽手、與大眾挽手、與青年挽手、也與創新力量挽手——除了“易俗社·梨園夜”主題演出,易俗社還在建社111周年紀念活動中,攜手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陜西民間藝術保護與文創設計科普基地”師生團隊,合作推出了“百年易俗社,千年大秦腔——數字時代易俗社品牌創新設計展”,凝聚了秦腔戲曲人與青年創作者匠心巧思的一系列秦腔文創IP新設計,深受市民游客們的喜愛。
“易俗社有太多的經典作品,有太多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2022年,易俗社的‘秦腔藝術進校園’活動由社長惠敏莉親自帶隊,來到了西安石油大學,當時活動中的主題演講、秦腔藝術表演和互動體驗,激發了學子們對傳統戲曲藝術的無限熱情。”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肖雪鋒告訴記者,正是在這樣的契機下,師生團隊與易俗社攜手,結合易俗社經典劇目的人物角色、表演藝術等,圍繞易俗社原創劇目,發掘品牌元素,形成了品牌創新設計系列成果,“也就有了今年這場在易俗社小院內的創新設計展。”
記者看到,現場展出的巨幅海報取材于易俗社經典劇目《白蛇傳》的白蛇青蛇動漫形象,讓人眼前一亮。在“易俗社經典秦腔戲曲人物IP形象設計”“易俗社經典秦腔劇目《三滴血》的繪本設計”以及“易俗社文創產品設計”三大板塊中,經典秦腔戲曲人物IP形象設計展板吸引了不少游客圍觀與合影留念——設計團隊以“秦腔girl”為概念,以易俗社秦腔經典劇目中的武旦代表“穆桂英”、正旦代表“蘇三”、花旦代表“蕓香”和老旦代表“佘太君”等為原型,進行IP形象設計。創作中既保留了原經典劇目中人物的造型特點,又大膽進行創新,比如使用當下較流行且受年輕人喜愛的糖果色進行漸變處理,展現“秦腔girl”剛柔并濟的性格特點。
“可以說,這次展覽是古老劇社與高校攜手,一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的成果之一。”肖雪鋒尤其提到了這次展覽中深受小朋友們喜愛的根據秦腔《三滴血》打造的口袋書,“我們反復打磨劇本內容,將晦澀難懂的唱詞改為兒童可以理解的口語化表達,最大限度保留秦腔扮相中的人物特征,最后加入的戲曲科普也盡量簡潔、趣味化。展覽中,很多孩子表達了對這套口袋書的喜愛——讓低齡孩子們通過文創產品,愛上秦腔非遺藝術,這讓我們很有成就感。”
當秦腔藝術在百年藝術殿堂的層層回廊中,“化身”為掛畫、人形立牌、兒童拼圖、折扇、宮燈和研學服裝等文創產品,匯聚成游客們蜂擁打卡的一景,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思路,正讓戲曲藝術在守正創新中迸發生機活力。
探索創新玩“混搭”
讓傳統藝術擁有走近大眾的更多“通途”
“我們既要傳承秦腔‘原汁’的本體藝術,也要創作出這個時代人們愛看的‘新味’。”易俗社退休老社長、我省著名劇作家冀福記曾在受訪時表示。
“百余年來,易俗社始終以濃濃的家國情懷,守護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在時代變幻中傳承著中國戲曲的藝術之魂。”易俗社社長惠敏莉告訴記者,這些年,易俗社走進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將秦腔優秀經典劇目送入當代青年視野;頻繁現身在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向五湖四海展現中華戲曲風采;探索“傳統文化+旅游+互聯網”的模式,于云端弘揚中華戲曲傳統文化,激活傳統文化內在生命力;也走出國門,前往亞非歐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演出;今年的夜游活動,則讓大眾充分領略著“百年易俗社,戲曲新國潮”的有滋有味、新滋新味。
從一座社,看一座城。秦腔藝術在守住根本、復排經典的原汁原味傳承之外,還從戲曲的豐厚傳統中尋找到更多可能的創新表達嘗試:3D電影版《三滴血》被推上銀幕;虛擬數字人“秦筱雅”在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上“出道”,在二次元“賽道”大放異彩;打造出中國首個以秦腔藝術為核心的文化街區——易俗社文化街區,成為備受中外游客青睞的城市熱門新地標……戲曲在漫長的發展歷史中,始終面臨傳承與創新的課題,在西安,在易俗社這樣擁有百余年歷史的劇社掀起的春潮涌動中,古老戲曲藝術不斷積極與數字科技、流行音樂、動漫等“混搭”,讓傳統藝術擁有了走近大眾的更多“通途”,展現出傳統戲曲與時俱進的創新姿態。(記者 孫歡 張靜)
編輯:張嘉琪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02-347-0.html易俗社讓大秦正聲“古調”有“新彈”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4個關于減脂期吃雞蛋的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