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西秦刺繡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尚月俠展示她制作的五毒虎。
本報記者 李靜茹文/圖
日前,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青銅遇見金人”中哈文化交流活動舉行。活動現場,千陽縣西秦刺繡展區前,色彩斑斕的刺繡作品吸引不少觀眾駐足欣賞。
千陽縣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秦刺繡的重要傳承地,也是“中國民間藝術刺繡之鄉”,2024年銷售刺繡產品680萬件,產品遠銷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
近年來,千陽立足西秦刺繡資源稟賦,在西秦刺繡非遺傳統制作技藝中融入現代時尚理念,推動傳統刺繡產業迅速崛起,讓非遺與時俱進。
“守藝人”的傳承創新
7月3日,記者走進千陽縣南寨鎮的一個農家小院,西秦刺繡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尚月俠在專注地伏案刺繡。只見她手指翻飛,針線在繡布上穿梭,隨著最后一針的落下,一只栩栩如生的五毒虎躍然眼前。尚月俠用40余年的堅守,讓古老的西秦刺繡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我外婆、我媽媽都能畫能繡,家里有濃厚的學習氛圍,我從小就對刺繡感興趣。”回憶起學習刺繡的經歷,尚月俠說。尚月俠出嫁時自己繡制的門簾,是她的“畢業作品”。
2017年,尚月俠創立千陽縣興源布藝刺繡專業合作社,采用“分散制作+集中銷售”模式,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傳承技藝。
“前不久,我又得獎啦。”尚月俠高興地向記者分享,在2025年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她的作品《五毒老虎》獲評優秀作品。
“這次參賽,我把傳統紋樣和現代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五毒虎的身上。這樣的刺繡作品很受大家喜愛。”尚月俠說。
創新是尚月俠最好的“繡花針”。她制作的刺繡工藝品在線上線下都很熱銷,今年上半年已賣出6000多件,銷售額超20萬元。
“刺繡是流淌在我血液里的記憶。”尚月俠說。
刺繡村的華麗蝶變
“閆家村的婦女個個是繡娘。過去,做刺繡活是為了家用;現在,家家是車間,刺繡成了大產業。”南寨鎮閆家村駐村第一書記馮沛帶記者走進閆家村刺繡合作社。合作社里,30多名婦女正趕制一批訂單。
五毒虎枕流水線上,有人專繡眼睛,有人專繡耳朵,有人專繡五毒圖案……“我們創新采用流水線的生產模式,將刺繡產品制作周期縮短了近50%。”馮沛說。
2021年,閆家村成立錦繡緣合作社,注冊“千禧錦繡”商標,開發出香包、布藝等5大類200多種產品。合作社統一設計、發料、質檢,繡娘按件計酬。目前,全村84%的婦女參與刺繡,年產值超1000萬元。
“為廣泛傳承技藝,我們以就業和群眾需求為導向,定期舉辦刺繡技能培訓班,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讓更多婦女實現家門口就業。”馮沛說。
在千陽縣委、縣政府的扶持下,閆家村開啟了傳承創新之旅。
“‘樂樂獅’申請了國家外觀專利。”馮沛指著展柜說,“為拓寬手工藝品銷售渠道,我們還探索線上線下融合模式,吸引消費者,提升產品知名度與銷量。”
每年暑假,閆家村都吸引數百名高校師生前來研學。截至目前,閆家村已與寶雞文理學院、西安美院等學校共建實訓基地,僅去年就接待游客15萬人次。
“我們將聚焦打造‘西秦刺繡第一村’目標,推動多領域產業融合發展,增強非遺項目在群眾增收和鄉村振興中的‘造血’功能,進一步打響西秦刺繡產業品牌。”馮沛說。
政府搭臺產業唱戲
在千陽縣刺繡產業園,千陽縣文旅局副局長王萍用一組數據展示產業規模:“目前,全縣有刺繡合作社21個、省市級非遺工坊6家、傳習所7個、刺繡專業村11個,帶動就業1.2萬人,年產值8600萬元以上。”
政策支撐是產業騰飛的關鍵。千陽縣設立專項扶持資金,連續舉辦7屆香包節,助力刺繡產業規模化發展。
刺繡產業園負責人王海燕在上海打工10多年后,選擇回鄉創業,創建了刺繡產業園,推出“固定用工+靈活派單”的模式,有效整合勞動力資源,推動刺繡產業發展。
王海燕介紹:“刺繡產業園內設有產品展銷、研發制作、技能培訓、文化傳承和電商推廣五大功能區,集研發、制作、展銷、培訓于一體,用社區工廠模式進行生產,帶動周邊群眾3000多人就業。”
王海燕邊說邊打開手機,只見抖音直播間里,繡娘在演示“盤金繡”技法,觀看量超10萬次。
近年來,千陽縣采取“協會+合作社+繡娘”的模式,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帶動全縣上萬名群眾就近就地靈活就業創業,使西秦刺繡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產業。
從尚月俠的五毒虎到王海燕的刺繡產業園,從閆家村的炕頭工坊到電商業態,西秦刺繡正“繡”出鄉村的美麗畫卷,鋪就群眾的幸福未來。
“千陽將大力發展‘非遺+旅游’‘非遺+鄉村振興’模式,推動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我們將鼓勵研發團隊開發刺繡文創產品及旅游刺繡體驗項目,大力推進和美鄉村建設。”王萍說。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02-33468-0.html千陽:指尖“繡”出致富花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陜西省農作物種子繁育加工基地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