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意盎然的郝家橋村(資料照片)。 受訪單位供圖
我的心里話
郝家橋村黨支部書記 劉振喜
近幾年,村里的變化很大,生活與生產道路寬敞,巴杏等特色產業蓬勃發展;老人到幸福院能吃到營養、實惠的飯菜;孩子們就近上幼兒園、小學,有校車接送、有免費午餐;村衛生室全天開放,村民看小病不出村;到縣城每天有5趟公交車,非常方便……我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綏德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丹整理)
本報記者 王晨曦 馬騰 郝穎
榆林傳媒中心記者 劉浩波 李杰
綏德縣融媒體中心記者 張丹
從綏德西高速口出來,沿著合龍山一路駛向東北方向,便到了黃土高原丘陵溝壑深處的小山村——郝家橋村。
春日的郝家橋村煥發著生機。路邊窯洞民居錯落有致,黃土坡上杏花點綴其間,或白或粉,與泛起新綠的樹枝相映成趣,呈現出一幅充滿詩意與活力的鄉村畫卷。
郝家橋村紅色歷史悠久,是綏德縣最早開展農民運動、進行革命斗爭的村莊之一。1943年,郝家橋村積極響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號召,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當年3月,綏德地委調查組進駐郝家橋村,展開為期44天的蹲點調查,并形成調查報告。隔年,郝家橋村被授予陜甘寧邊區“農村楷模”稱號。
2021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郝家橋村考察。他指出,努力把郝家橋村建設成為鄉村振興的楷模。
牢記囑托,奮勇向前。近年來,郝家橋村始終以勇當排頭兵的奮進姿態,緊跟時代步伐,按照“紅色旅游+干教培訓+三產融合+農林產業”的發展思路,以“紅色教育”為核心,以“產業振興+”為重點,不斷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2024年,郝家橋村集體經濟收入達217萬元,戶均分紅1600多元;村人均純收入超2萬元,較上年增長10.97%。
紅色傳承的青春力量
“村村學習郝家橋,人人學習劉玉厚。”
4月21日,沿著劉玉厚同志紀念碑后的臺階一路向上走,記者來到郝家橋展室。
“劉玉厚是村里的勞動英雄。在他的帶動下,郝家橋村精耕細作,變工互助,生產安排合理,農業生產水平和農民生活水平都明顯高于其他地區。”講解員李雨倩邊走邊介紹郝家橋村的歷史。
在郝家橋展室,4篇發表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的調查報告引人注意,分別為《談收夏》《記兩個變工隊》《談鋤草》《移民問題》。
這4篇調查報告吸收了群眾經驗,通俗易懂、貼近農民日常生活,讓當時文化程度不高的村民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經過對先進經驗的宣傳和推廣,“郝家橋經驗”迅速在綏德分區全面推廣。到1943年底,全區52萬人的吃飯問題基本解決了。
幾十年來,“農村楷模”郝家橋村的奮進故事激勵著一代代人砥礪前行。
近年來,郝家橋村立足村內紅色資源,依托青少年研學基地及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等,開辦“美麗鄉村大講堂”,開展“紅色+綠色”系列特色培訓。去年,2000余名學員集中到村參訓。
這個過程中,郝家橋村涌現出一批青年排頭兵,為紅色基因傳承注入了新活力。
李雨倩是郝家橋展室一名年輕的講解員。來到郝家橋村后,經過一個月系統培訓,李雨倩熟悉了村子歷史,開始帶隊講解。最忙的時候,她一天要接待六七批游客。
作為“00后”,李雨倩對“農村楷模”郝家橋村有自己的理解:村子發掘各行各業的典型,群眾爭學先進的勞動熱情讓糧食產量翻倍,生活水平不斷提升。
作為郝家橋村的“紅色故事傳遞者”,李雨倩深知每一次講解都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話。這份沉甸甸的使命感,讓她主動變成鄉村文旅的“推介人”。她用生動的講述將郝家橋村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參觀者感受革命熱土的魅力。
“去年年底,我有幾個初中同學從外地返鄉。他們聽說我在郝家橋村工作,很感興趣。我就邀請他們過來玩,并進行講解。”李雨倩興沖沖地分享當時拍攝的照片,“現在村子環境好了,設施完備,大家沉浸式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度過了難忘的一天。”
郝家橋展室對面的半山腰上,坐落著綏德縣郝家橋小學,該校多年來持續開展紅色教育。
高宇2020年來到綏德縣郝家橋小學工作,主教英語,如今是學校副校長。她也是學校最早一批“借調”到郝家橋村的講解員。
談及講解工作,高宇感觸頗深:“我家就在郝家橋村山后,小時候上學,總能看見郝家橋村的標語。當時只是好奇,想知道村子里藏著怎樣的故事。誰能想到,兜兜轉轉,現在真的來郝家橋村工作了。”
綏德縣郝家橋小學青年教師在郝家橋展室幫忙講解,展室專職講解員在學校上紅色思政課。在雙方聯動下,紅色教育的效果越來越好。學校還培養出了一批小小講解員。
梁明旭今年上六年級,是郝家橋村人,從小聽長輩講村里的故事。現在,經過培訓后,他開始將村子的歷史講給更多前來研學的學生聽。
“我負責展室后四孔窯洞的講解,今年已經講了兩次,主要講的是村子里紡織英雄、勞動楷模的故事。”梁明旭告訴記者,他的兩個妹妹也想成為小小講解員,把郝家橋的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乘風起勢的產業突破
“林果糧食上了山、設施農業到了灘、規模養殖進了溝、溝里又把工廠建……”這句流傳在郝家橋村的順口溜,是該村三產融合的真實寫照。
有產業,特別是有紅色旅游產業,是最近幾年的事。
郝家橋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種植村,泥濘的村道曾經限制了村民外出。相當長的時間里,這里的農民都以種植玉米、土豆、高粱等旱地農作物為主,產量低、收入低,一直缺少有效的致富途徑。
郝家橋村一直在尋找新的產業突破。乘著鄉村振興的時代東風,村子將原本泥濘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并精心打造“潮紅”與“潮農”特色文化品牌。
蝶變后的小山村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研學團隊。在這里,紅色歷史與現代教育交融碰撞,紅色資源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強勁動能。
郝家橋村徹底告別“靠天吃飯”,由外界“輸血”變自身“造血”。通過與榆林旅游投資有限公司深度合作,這座陜北村落全面啟動鄉村旅游開發項目。曾經蜿蜒的水泥路升級為寬闊的二級公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為發展注入活力。
4月10日,來自米脂的游客艾郝勤帶著朋友在郝家橋村上了一堂黨課、吃了一頓農家飯、看了一場電影。他們還在郝家橋村拍了幾條抖音短視頻留作紀念。艾郝勤說:“我們打算‘五一’假期再來郝家橋。枕著黃土地的夜風、聽著遠處傳來的陜北民歌,想想就讓人心馳神往,美得很哩!”
郝家橋村黨支部書記劉振喜說:“現在,這里的游客越來越多了,電瓶車需要司機,食堂需要服務員,酒店需要保潔員。旅游業的發展,給村民提供了許多就業崗位,郝家橋村的第三產業逐漸發展起來了。”
郝家橋村的產業,不僅有旅游業。該村土層深厚、海拔高、溫差大,特別適合種植水果。
返鄉后,村民郝長雄當起“新農人”種巴杏。
春風吹過郝家橋村的山頭,郝長雄滿懷期待地看著漫山遍野的巴杏樹。他說:“巴杏上了山,黃土變‘金磚’。這500畝巴杏樹兩年后進入盛果期。”
“巴杏好打理、產量高、盛果期長,適合在清澗、綏德等地種植,郝家橋提供了生長‘致富果’的沃土。”郝長雄說。
郝長雄返鄉的同時,村里引來多家大型農業企業。截至2024年底,郝家橋村各類企業以及新型經營主體累計幫助群眾增收1000余萬元。
2021年9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郝家橋村考察時指出,山溝溝能走出致富路、過上好日子,靠的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
“我們通過實用技能培訓、開發公益崗安置、用工吸納、三產服務帶動等方式,讓每一名有勞動能力的村民都有活干、有錢賺。”綏德縣委副書記王劍飛說,現在的郝家橋村,企業有“賺頭”、致富有“盼頭”、農民有“甜頭”。
陜北山村的多彩畫卷
春日,一幅寧靜祥和的鄉村畫卷,在郝家橋村緩緩展開——
窯洞外,杏樹開了花,花瓣隨風散落在地;學校里,瑯瑯書聲穿過窗戶,與枝頭鳥鳴相映成趣;廣場上,老人們一邊曬太陽,一邊拉家常。
這個曾經破舊落后的小山村,如今已舊貌換新顏,大步邁向幸福生活。
72歲的村民侯志榮是村子發展變化的親歷者和受益者。
4月15日清晨,侯志榮手拿掃帚,仔細清掃著自家院落。“現在來村里的游客越來越多,咱的小院就是郝家橋的‘臉面’,可得收拾利落。”侯志榮一邊打掃,一邊說。
幾年前,他家的窯洞破舊不堪,墻皮剝落,屋頂漏雨。如今,窯洞煥然一新,不僅寬敞明亮,還保留了傳統陜北窯洞的韻味。
瞅準村里發展鄉村旅游的契機,去年,侯志榮在自家門口開起了小賣部。小賣部里,貨架上整齊擺放著各類零食、飲料。
“以前靠種地,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現在好了,守在家門口就能賺錢,日子有盼頭!”侯志榮的臉上洋溢著笑容,“我老伴兒在村里的景點打掃衛生,每月能掙1000多元,一家人的生活紅紅火火。”
文化廣場、小學、幼兒園、幸福院、衛生室……漫步在郝家橋村,現代化的基礎設施令人眼前一亮。
“山溝里把溫棚建,荒山變成花果園。修學校幼兒園,給老年人修個幸福院。‘兩不愁三保障’,家家戶戶過小康。千年長來萬年長,永遠不忘共產黨……”81歲的村民馬興業興致勃勃地和游客分享他編的順口溜。
馬興業有每天看新聞的習慣。他時刻關注著外面的世界,也見證著村子的發展變化。
“以前村子窮,現在可不一樣了。跟著黨的好政策,村里發展旅游,搞各種產業,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每天看新聞,就是想學更多東西,能更好地給村子的發展出主意。”馬興業的順口溜,正是村民對村子發展變化最真切的感受。
傍晚,馬興業熱情地拉著記者的手說:“走,我帶你們去咱村的幸福院瞧瞧,那兒的飯就一個字——香!”
走進幸福院,溫馨的氣息撲面而來。餐廳里,一碗碗熱氣騰騰的羊雜碎被端上桌,香味彌漫在空氣中。老人們圍坐在一起,一邊吃著羊雜碎,一邊聊天。
“來,嘗嘗,這羊雜碎味道可地道了!”
“現在花幾塊錢就能解決一頓飯,還能和老伙計們聚在一起,日子過得太舒坦啦!”
老人們你一言我一語,對郝家橋村的幸福院贊不絕口。
村子美了,村民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近年來,我們積極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對老舊道路進行了全面修繕,實施村民窯洞院落改造工程,同步鋪設排水管道,解決了雨天積水的問題。”談起村里的變化,郝家橋村黨支部副書記郝志亭如數家珍,“不僅如此,縣城的公交線路延伸到了村口,村民出行更加便捷,再也不用為出門發愁了。”
“如今的郝家橋,水電設施直通山頂,不僅保障了山上果園的灌溉需求,也為農家樂、民宿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郝志亭介紹,村里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統一管理果園、溫棚,推出采摘體驗、農事研學等旅游項目,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在鄉村振興的壯闊征程中,郝家橋村正以昂揚的姿態,向著“鄉村振興楷模”的目標奮進,繪就出一幅絢麗多彩的幸福生活新畫卷。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02-32757-0.html郝家橋村:“老楷模”奮進新征程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下一篇: 男子回應打車被搶客出租車撞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