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董璐
這里,沒有機器轟鳴,只有毛線與鉤針交織的輕柔聲響;這里,沒有流水生產線,只有愉悅身心的巧手絕活……在渭濱區經二路街道辦事處的社區工廠,針織文創產品琳瑯滿目,創意與溫暖交織碰撞,“蒲公英”社區工廠就在這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4月14日下午,記者走進經二路街道辦事處的社區工廠看到,專業的鉤織老師正在給轄區居民耐心講解基礎針法與復雜的花樣設計等,手把手地教居民握鉤針、控制毛線的松緊度(見右圖),讓零基礎的居民也能快速上手,感受鉤織魅力。
經二路街道共有7個社區,常住人口4.9萬。轄區內老舊小區多,全職寶媽和老年人口多,部分居民就業難、收入低。怎樣改善這種情況呢?經二路街道交出了答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經二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朱瑩告訴記者,街道辦為了讓更多居家婦女在家門口掌握技能,增加創收渠道,2023年,按照“黨建帶動產業、產業促進就業、合作即是共贏”的思路,在新渭巧姐編織隊的基礎上,充分挖掘轄區各類資源,探索出“黨建+社區工廠+N”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與轄區企業陜西嘉林樂世達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合作,培育成立“蒲公英”社區工廠,開展免費教學,培訓線編、手工插花等手工編織技能,實現廣大婦女共同成長、互助支持。
今年65歲的閆惠萍老家在千陽,剛來寶雞時,兒子兒媳上班、孫子上學,平日生活比較單調,在偶然一次參加渭工路社區組織的活動時,得知社區有編織團隊,她便加入其中。“我一輩子就喜歡做這些手工活,每天來和姐妹們溝通鉤織技巧、分享生活趣事,一個月還能賺到1000多元呢。”閆惠萍笑著說,這成為了她晚年生活的快樂源泉。
而對于年輕的寶媽來說,鉤織則是一種靈活就業的方式。李鳳俊是一名全職媽媽,她聽朋友介紹,3月底來到社區工廠。她告訴記者,平常在家待著會焦慮,現在就近學做文創產品,時間比較自由,自己也變得外向了,在家邊照顧孩子邊掙點零花錢,也不需要外出奔波,她很滿足。
無論是市花、戲曲元素的團扇、唐朝公仔,還是花朵造型、針織掛件等,社區工廠里的一雙雙巧手將傳統元素與流行趨勢相融合,靈動的銀針上下翻飛,一個個新產品躍然而出。
據“蒲公英”社區工廠負責人袁湛韜介紹,企業負責提供培訓技術、材料以及定期返回成品,社區組織婦女參與制作、打包發貨,再按成品數量支付報酬,吸引了更多居民參與,為轄區的殘障人士、生活困難群體、全職媽媽等搭建了就業平臺,實現了居家就業、文化創收。工廠的產品銷往浙江省義烏市、廣東省廣州市等城市,并遠銷東南亞、北美等海外市場。此外,社區工廠還定期組織趣味運動會、心理健康培訓等豐富的活動,讓參與人員更有獲得感。
正如渭濱區經二路街道辦事處建立“蒲公英”社區工廠的初衷:像蒲公英的種子一樣四處播撒、遍地開花。如今,“蒲公英”社區工廠從1個總站點已發展到分布在全市的40余個站點,吸收固定編織員100余名,帶動就業2000余人。
“巧姐”編織的成果被推向了更加廣闊的舞臺。2023年,“蒲公英”社區工廠的產品先后代表陜西省和寶雞市參展了全國第十九屆文博會、北京服貿會、第六屆進博會;同年,還為在我市舉行的香港明星公益慈善足球賽設計制作了獎品“友誼之光”;作品在2024年全國藝術體操錦標賽被選為頒獎花束。“蒲公英”社區工廠還被認定為“渭濱鉤織工”勞務品牌。
未來,會有更多“蒲公英”乘風而起,助力社區工廠蓬勃發展,織就錦繡畫卷!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02-32709-0.html“織”就錦繡新畫卷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熱心人飛奔救下輕生女孩
下一篇: 金米村:從貧困村到“金米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