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經典版《長恨歌》首演現場。 本報記者 蒲茜攝
本報記者 蒲茜 通訊員 王三合
3月15日晚,驪山腳下的華清宮燈火輝煌,3000余位嘉賓與觀眾齊聚九龍湖畔,共同見證“盛世長歌·廿載芳華”2025《長恨歌》首演啟動儀式暨20周年慶典活動。本次演出是中國首部大型實景歷史舞劇《長恨歌》邁入20周年的“首秀”,拉開了2025《長恨歌》上演20周年系列慶典活動的帷幕。
根據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經典敘事詩《長恨歌》改編的同名舞劇《長恨歌》,依托華清宮的真山真水真歷史,用10幕場景再現了唐玄宗與楊貴妃的絕戀。
“斯山為大幕,斯水作舞臺,斯地真歷史,借我入戲來……”當悠揚的旋律響起,觀眾仿佛瞬間穿越千年。
“震撼、感動、沉思……劇情跌宕回環,層層渲染,讓游客可以跟隨千嬌百媚的楊玉環奉詔入宮,看大唐的恢宏氣勢,又能讓游客在‘漁陽鼙鼓動地來’中發出感嘆。”西安市民周夢說。
2006年公演以來,《長恨歌》在歷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及現代化表達中,締造了文旅融合的典范。20年來,演出6000余場,接待觀眾1200萬人次,先后榮獲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組委會特別獎、“中國實景旅游演藝十強”、“游客喜愛的十大夜間演藝”等榮譽,被譽為“中國最美舞劇”“來陜西游客必看的精品演出”。
“雖然我們不太懂中文,但是憑借想象力和完美的舞臺呈現,我們仍可以沉浸在這場美好的演出中。”來自法國的游客尼古拉斯告訴記者,“《長恨歌》是此次中國之行觀賞到的極為精彩的一場演出。回國之后,我們會將它推薦給身邊的朋友。”
多年來,《長恨歌》作為陜西旅游的亮麗名片,每年3月至11月,“霓裳羽衣”和“比翼連理”便與游客在春、夏、秋的夜晚浪漫相約。2021年冬季,作為《長恨歌》的冬季版,冰火《長恨歌》推出。至此,《長恨歌》全年演出不斷,唱響了室外文旅演藝的“四季歌”。
深度挖掘、打破常規、創造轉化,是《長恨歌》長盛不衰的關鍵。
如何在傳承歷史文化的同時進行創新?
“我們每年會從演出細節到觀演環境、從燈光舞美到視覺效果進行改造和升級,實現了常改常新、常演常新、久演不衰。”陜西長恨歌演藝文化有限公司執行董事、總經理馮超表示。
在藝術表現上,《長恨歌》不斷挖掘唐代文化精髓,增強歷史真實感。在技術應用方面,研發隱蔽式折疊LED屏、山體星空特效及水下升降舞臺等31項專利技術,實現“驪山為幕、湖水為臺”的震撼效果。在燈光舞美和設施升級方面,多次更換的大屏以及雪花機等新裝備的引入,提升了舞臺的視覺沖擊力。
“去年,我們引入全息投影與裸眼3D技術,打造‘祥云繞蓬萊’的仙宮幻境,贏得了‘每一幀都是壁紙’的贊譽。”陜西長恨歌演藝文化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長恨歌》藝術團團長王波說。
《長恨歌》不僅是一場精彩的演出,還是撬動區域經濟、傳承文化基因的“超級IP”。2024年,該劇營業額突破7億元,破解了傳統景區收入來源單一、過度依賴門票的問題,帶動周邊酒店、民宿、康養、文創綜合收入超70億元。
近年來,華清宮堅持“旅游資源+文化創意”的原則,對深厚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人文景觀進行挖掘整合,實現了動態的文化演出與靜態的旅游資源巧妙嫁接。
《長恨歌》的成功,是陜西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縮影。它讓歷史文化在現代舞臺上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實現了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贏,為陜西文旅產業的持續繁榮注入了強大動力,也為全國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華清宮將持續強化文化賦能,一手深挖歷史、一手活化創新,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助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再上新臺階。”馮超說。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02-32644-0.html《長恨歌》何以長紅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田更武:匠心守護鋦瓷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