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寨“垃圾溝”修復前(下圖)后(上圖)
億民賴此土,萬物生斯壤。土壤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關系美麗中國建設。潼關縣作為曾經的黃金大縣,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早期大規模、高強度的礦業采選和冶煉,留下了植被損毀、土壤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近年來,潼關縣始終把土壤污染治理作為重要生態環保和基礎民生工程來抓,注重預防、保護優先,上下聯動,分類施策,扎實開展歷史遺留廢渣調查、風險管控與整治,強化土壤污染源頭監管,突出工業、農業等重點區域、行業污染防治,加大土地安全利用和調查修復力度,積極構建科學的土壤污染防治體系,不斷夯實綠色生態根基,以實際行動將收獲寫在大地上,把喜悅掛在人民群眾臉上。
很難想象,1年前潼關縣代字營鎮馬家寨村頭那條臭氣熏天、滿地瘡痍的“垃圾溝”,眼下已是草木青青,泉水淙淙,滿目秀色。
盛夏時節,記者走進馬家寨西姚村,72歲的村民劉文芳說起村頭的“垃圾溝”,話語多了起來:“我小的時候,溝又深又長。后來到90年代,家家戶戶參與提金冶煉,門口的溝里就成了提金廢渣的傾倒地。那時候溝里幾乎看不到什么植被,更別提鳥了,溝都慢慢被填上來了。現在不一樣了,一切都變了。”
馬家寨“垃圾溝”的蛻變,得益于潼關縣馬家寨歷史遺留廢渣綜合整治示范工程的實施,是潼關縣打響凈土保衛戰、踐行綠色發展的真實寫照。
治理迫在眉睫
在溝邊轉悠,望著滿眼綠意的小樹苗,劉文芳覺得心里既踏實又愜意。
“門前的溝并非一直這樣美麗。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這溝就開始‘生病’了。”劉文芳回憶說,“那時候溝里還有泉水,水量也不小,上面還有水石磨,群眾都去磨面。后來冶煉黃金成為全縣的重要產業。不僅是我們村,周邊群眾都加入進來,將提煉黃金過后的廢渣都往溝里倒。”
提起當時全民提金冶煉的時代,作為治理區管護人員的姚歡長也是記憶猶新,“那時候溝沿上的莊稼、路兩邊的樹,全都是厚厚的灰色粉塵,群眾在家都不敢開窗戶。溝里的水都快斷流了。路過這條溝的時候,空氣里還彌漫著酸臭味。”
姚歡長是西姚村4組村民,當時,他也和大家一樣提金冶煉,雖然掙了一些錢,但很快又投了進去。后來隨著黃金產業的轉型升級,粗糙開采的時代很快結束了。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最后大家忙一場,其實也就是個溫飽,沒掙多少錢。”拉料倒廢渣,長此以往,門前的溝又成了群眾理所當然的“垃圾溝”。村民一個個也離開家鄉,靠打零工過活,想辦法在外地安家落戶。
如何讓村里留得住人?如何破解“礦竭村衰”的魔咒?潼關縣開始了實踐探索。組建強有力的轉型工作機構,統籌部署謀劃,聘請專家編制規劃,強化技術支撐,扎實開展土壤污染治理,擦亮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馬家寨歷史遺留廢渣綜合整治示范工程很快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成為牽動馬家寨人的熱議話題。
蛻變就在眼前
土壤污染治理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實施馬家寨歷史遺留廢渣綜合整治,開展土壤生態修復,需要全面綠化,徹底清理垃圾土層,更換優質土壤,為后期綠化創造條件。還要解決多年遺留下來的廢渣處置問題,結合整治,確定溝邊鄉村發展方向。
該工程通過“廢渣原異結合治理、封場整形、攔渣壩、頂部防滲、截排水、覆土綠化、監測”等技術手段,對馬家寨歷史遺留廢渣進行綜合整治,有效阻斷廢渣中重金屬污染物向周邊環境遷移,消除廢渣對周邊土壤、水體等環境的影響,保障周邊地區居民的環境安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
馬家寨歷史遺留廢渣所處黃土臺塬區,具有黃土厚度大、滲透系數小、不會影響地下水,且廢渣粒度小、污染物隨揚塵和地表水進行遷移的特點。鑒于此,在工程治理過程中,潼關縣采用主渣堆原位封存、周邊小渣堆集中處置的技術手段,“以大帶小、以點帶面”,全力改善土壤環境質量。
治理后的土壤栽植什么更能固土保水?為了讓荒溝重新“披綠”,工程項目負責人閆江濤告訴記者:“經過反復嘗試,結合當地氣候、土壤特點,我們栽植了繁殖能力強、適應性強的叢生大葉女貞、紫穗槐、欒樹、國槐等,草坪草籽撒的是四季青,現在看來效果正在顯現。”
據統計,工程共治理馬家寨周邊歷史遺留廢渣38萬立方米,生態恢復面積1.5萬平方米,恢復被廢渣擠占耕地12畝。工程治理廢渣量大、環境效益好、生態恢復面積大,相較異地填埋處置廢渣可節省投資,減少廢渣開挖帶來的二次污染,適宜在黃土臺塬地區進行廣泛推廣應用。
除了科學治理,土壤污染治理還離不開群眾的共同參與。聽說治理馬家寨“垃圾溝”,姚歡長回到村里成為施工人員。如今工程竣工,他又作為管護人員定期在治理區澆水、施肥、精心管護。
產業活力涌動
如今的馬家寨“垃圾溝”舊貌一去不復返。這脫胎換骨般的“手術”,修整的是一方水土,重建的是馬家寨人的綠色自信。
荒溝重新綠起來了,姚歡長家里的地里種上了花椒,加上項目管護員每月的工資,讓他有了穩定的收入,也更加堅定了姚歡長守護家園的決心。
外出打工多年的馬家寨新民村的候秀平也回來了。他家5畝地里不僅栽植了花椒,還種植了生地、連翹、紅參等藥材。他說:“土壤的‘病’好了,周邊村上還有務西紅柿、黃瓜等大棚蔬菜的,產值更高。我現在地不多,人力不夠,也打算栽植一畝軟籽石榴。”
每撒下一粒草種,都是挑戰荒溝的戰書。每治理一寸土地,都在靠近綠水青山的夢想。隨著潼關縣土壤污染防治扎實推進,像馬家寨的姚歡長、候秀平一樣,更多潼關人民正把綠色的夢編織在金城大地上。
“我們這里經過治理后,村莊周圍環境變漂亮了。周邊群眾沒事也來溝邊轉悠鍛煉,大家有了更高的期待。”談及未來發展,代字營鎮人大主席馬馳說:“結合工程治理,我們也在系統謀劃,有想法引進清水,讓大家也能吃上旅游飯……”
拔節生長,向新而行。像馬家寨這樣的歷史遺留廢渣綜合整治示范工程,在潼關縣還有一批批正在治理進行中。當前,潼關縣正以更寬的視野、更大的責任、更高的標準,大力推進土壤污染綜合治理,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相信這場脫胎換骨、鳳凰涅槃式的新生,必將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華夏金城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編輯:石如瑄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02-29507-0.html潼關縣馬家寨:昔日“垃圾溝” 如今綠意濃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治理電視“套娃”收費取得階段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