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關中繡球”的“破圈”嘗試:讓文化變得可以“把玩”
中新網西安7月22日電 題:“關中繡球”的“破圈”嘗試:讓文化變得可以“把玩”
“在人們的印象中,繡球似乎只與愛情相關。其實,繡球從外到內,都蘊含著很多傳統文化。”“關中繡球”手藝人袁娜稱,繡球是一種在中國民間廣為流行的手工藝品,常用于慶祝佳節,或作為定情信物。而在歷史悠久的古城西安,小小繡球則又帶了些許文化屬性。
圖為西安女子袁娜展示自己的“關中繡球”作品。
袁娜是土生土長的西安人,家中三代都與“關中繡球”結緣。袁娜稱,“關中繡球”在造型和制作工藝上都有別于其他地方的繡球,整體呈現出“外方內圓”的形態。制作上不依靠縫制,而是利用榫卯結構和拼插技藝制成。
“繡球的每個面多采用象征太陽的四瓣花紋為主要圖案。通過六片圓形疊加的古法拼角工藝,縫制成一個有十二片花瓣的繡球,寓意四季平安,月月順遂?!蹦﹃粋€精致小巧的繡球,袁娜講述著其中的工藝。
選取不同色彩的布料做包裝,用紙板制作“袼褙”拼出框架,再用棉花裹香,絲線固定……多年來,袁娜仍然堅守著“關中繡球”的制作工序。
圖為西安女子袁娜正在制作繡球。
在傳承古法的同時,袁娜還從史籍、博物館中尋找靈感,制作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千里江山圖》等文物同款作品,賦予繡球更多文化內涵。
“這款名叫《只此青綠》的繡球,靈感取自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配色以《千里江山圖》作為設計藍本,主體使用桑蠶絲面料,以朱砂、雄黃等配件為輔,內裝鵝梨帳中香?!痹确Q,自己會根據現代人的審美和需求,對“關中繡球”進行改良。外觀上采用光澤感更高的桑蠶絲進行制作,內在則以棉花裹香,將古人傳承千年的香方放入繡球當中,打造“中式香水”。
近年來,隨著中國傳統文化不斷“出圈”,漢服、繡球等“國風”手工藝品,也逐漸“走出”博物館,來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通過不斷創新,袁娜制作出了多款可以掛在車里、裝飾衣服,甚至成為聚會玩具的繡球。
“在西安穿漢服已成為熱潮,我們的‘關中繡球’既可以作為頭簪、‘禁步’等飾品,也能作為香囊,起到提神醒腦的作用,將繡球從能看,變成能用?!痹确Q,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讓人們將繡球隨身攜帶,并通過“把玩”,了解其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
編輯:石如瑄
本文鏈接:http://www.tebozhan.com/showinfo-102-29112-0.html“關中繡球”的“破圈”嘗試:讓文化變得可以“把玩”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鎮安探索便民服務點和垃圾分類新模式
下一篇: 炎炎夏日,市民花式避暑覓清涼